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5月, 2024的文章

案例分享:直接樹脂填補 Tunnel restoration

圖片
Class II 鄰接面蛀牙的填補, 邊緣 嵴(marginal ridge)往往是臨床上最難以復形的痛點。在某些案例當中,很適合使用保留 邊緣 嵴的窩洞製備方式來做最小侵入式的填補,以下為臨床案例分享。 窩洞製備完成 各個角度確認無受感染的牙本質(Infected dentin) 確認靠牙齦邊緣完整的以金屬隔片/wedge/防濕帳密封 selective etching 以流動性高的流動樹脂填入薄薄一層,減少光聚化時的收縮應力,並確保靠牙齦側的樹脂可以確實照光固化 復形完成 移除防濕帳後 經過Finishing及Polishing,還有以刀刃移除多餘的鄰接面樹脂後,就可以得到一個擁有自然又美麗的 邊緣 嵴的二級填補物💕。 分享給各位堆 邊緣 嵴的苦手們:) 臨床小技巧: 1. 如果診所沒有micro的bur,則第一動要離 邊緣 嵴至少要有1mm下手, 邊緣 嵴 會比較容易被保留,如果窩洞製備過程中 邊緣 嵴 崩塌,那我會推薦,間接復形的樹脂/陶瓷嵌體會是這類窩洞填補材的更好的選擇。 2. 雖然強調minimal invasive,但該移除的carious tissue還是要移除乾淨,推薦至少配戴具同軸光源的loupe來確認窩洞內是否clean後再進行填補。 延伸閱讀: Tunnel Restoration: A Minimally Invasive Dentistry Practice 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mc/articles/PMC9296866/

案例分享:雷射切除唇繫帶

圖片
9歲的病友,因上唇繫帶過長,無法順利佩戴肌功能矯正裝置,被矯正醫師轉診過來評估切除唇繫帶。 與爸媽討論過後,決定自費用雷射切除 過長的唇繫帶 切除兩週後回診 前庭回復正常深度,且未影響附著牙齦寬度 小知識: 雷射: 藉由精準的切割來降低出血量,同時促進傷口癒合,與傳統手術相比,可大幅降低患者的不適感與癒合時間 唇繫帶:連接著上嘴唇和上顎正中門牙附近牙齦的韌帶,由黏膜和結締組織組成。 角化牙齦:靠近牙齒周圍不可動且較硬的牙齦組織。 口腔黏膜分成角化黏膜和非角化黏膜,角化黏膜分布在舌背、硬顎以及牙齒與顎骨邊界的附著牙齦(attached gingiva),其中附著牙齦 被認為可以維持牙齦健康並預防牙周炎的破壞 至於何時該動手術切除過長的唇繫帶及舌繫帶呢?臨床上需釐清的因素太多,請洽詢你的家庭牙醫做進一步的約診及評估 :) 延伸閱讀: MRC肌功能矯正裝置官網: https://myoresearch.com/en-au The Superior Labial Frenulum in Newborns: What Is Normal? 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28812052/ 兒牙專科醫師盧育成醫師文章:上唇繫帶:切或不切? https://www.luyc.pro/2017/10/UpperLipFrenum.html

牙齒上的黑點點:令人喜愛又討厭的放線菌。

圖片
有種染色的型態是只在牙齒靠齒頸部或較無法與黏膜接觸的地方,有一點一點的黑點點。 與色素沈澱的染色不同,色素沈澱的染色型態通常發生在牙齒容易乾燥的位置,比如較內縮的下顎門牙,或是在放鬆時常露在外的門牙切端。就像放久了自然乾燥的茶杯,總是會有很難刷洗的茶垢一樣。 [輕微色素沉澱染色,很有趣的是,左上正中門齒是製作一年多的全瓷冠,真的完全不沾色] [噴砂拋光過後] 這種染色通常是由 Actinomyces Naeslundii 放線菌屬代謝後產生的黑色的硫化鐵造成的。 容易附著在齒頸部,及琺瑯質的小凹洞內,不美觀,但不致病。 不過有時也會因為顏色太相近,造成齲齒診斷不易。 常見於幼童,不過偶爾也會在成年人身上發現。 通常臨床上問診的歸納,常見有中藥的服用、口服鐵滴劑。但無法找到相關的臨床研究證實與這些攝取物有關。 不過染色還是一件令人困擾的事情 目前我的做法是請病患 1. 自費噴砂 2.換掉家裡所有 的舊牙刷(包含已使用過的旅行組)及漱口杯 3.建議與原醫師討論是否改服用(膠囊型態)的科學中藥 或 其他種形式的鐵補充劑後,觀察噴砂後多久會長回,一但快長回到病人無法接受的量,就再過來重覆1+2的做法。 透過每次徹底清除口腔內的放線菌種 ,來爭取其他菌種 在口腔內的生長環境。 要清除放線菌種的噴砂, 與只處理牙齒美觀區域的色素去除方式不同, 非常耗時,若有想要嘗試這種療法的病患務必要有心理準備。 目前操作了一段時間,效果都蠻好的,雖然無法徹底去除,不過大部分不會再長回到原本的量,或甚至也有觀察到放線菌仍在,但只剩下在不影響美觀的顎/舌側面有觀察到,形成了既不容易蛀牙,又不會不好看的完美結果。 也有參考過一些前輩們的經驗,大致上是請病患買研磨粒子含量較高的牙膏,來作物理性的去除。至於口服益生菌來改變口腔菌叢,也是一種可參考的做法,只是目前這類的商品多需在日本購買,本篇分享就不贅述了。 [以下是病患或病患家長神農嚐百草的推薦,可看作民間偏方,不代表本篇文章推薦,有興趣的可以參考] Sato佐藤 雅雪舒牙齦護理牙膏125g Ora2 STAINCLEAR淨色無瑕牙膏(蜜桃薄荷) 140g 日本獅王固齒佳酵素亮白牙膏 貝蒂克潔牙粉(這個我真的不推薦,太粗了) 希望大家都能夠擁有一口潔白的牙齒及不易蛀牙的口腔環境。 延伸閱讀: 【黃瑽寧醫師專欄】小孩牙齒黑黑,不見得是蛀牙 h

案例分享 - 第二大臼齒遠心齲齒直接填補

圖片
 第二大臼齒遠心齲齒,最困難的部分就是隔離 移除齲齒及窩洞製備完成 咬合面觀 防濕帳隔離,確保不會有濕氣影響填補成果,及隔片固定 樹脂填補 照相好難,再讓我放一張 填補完成 咬合面觀 請大家趁年輕時拔智齒好嗎,別再讓你自己跟你的牙醫師受這種苦了。

案例分享 - 創造植體周圍軟組織環境(BPF)

圖片
 準備要二階前,頰側黏膜因植體手術時所做的齒槽骨再生術式,為縫合而皮瓣拉扯,導致植體周圍角化牙齦不足 因預先有在植體手術時就做好準備,所以可以用簡單的BPF(Bevel-Partial-Full)術式來創造植體良好周圍的環境。 術後縫上人工皮 縫上人工皮的側面觀 兩週後拆線 病人自述在約莫一週時人工皮自行脫落 但仍可看到二次癒合的傷口,創造了未來好清潔的植體周圍環境 接下來就是準備二階及接下來的轉接印模了 以終為始來設計每個手術步驟,過程雖繁瑣,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人工植牙打造一個良好的環境,一切手術的辛苦都是值得的。

關於植牙的那些小事

圖片
人工植牙是否能夠與你相伴一生,我認為有五點很重要。 1.  術前審慎的評估 2. 植體周邊環境的詳細檢查 3. 創造良好的植體周邊環境 4. 選擇適當大小的植體,並植入在最理想的位置 5. 定期回診進行清潔保養 1.  術前審慎的評估: 需評估是否有不適宜手術的系統性問題,例如控制不良的 糖尿病 、 高血壓 、在六個月內曾進行 心臟支架手術 、 凝血功能 問題...等等 另外會造成植牙失敗風險增加的則是有 吸菸 、未經治療的 牙周病 及 口腔衛生不良 ...等等 2. 植體周邊環境評估: 錐狀射束電腦斷層掃瞄(cone-beam computer tomography,CBCT)是能夠提供最詳盡的 硬組織 的資訊,以評估周邊骨質是否足夠以植入適當直徑的植體,若遷就萎縮骨脊而植入過細的植體,較易造成植體與假牙零件間的金屬疲乏而產生斷裂。 另外斷層掃描也可以提供重要 解剖構造 (如神經血管)的位置,以避免術中風險或術後後遺症。   三合一數位斷層掃描(環口攝影、側顱、CBCT) 除了硬組織之外,預計植入位置周邊 軟組織 的評估也是很重要的。植體周圍應該存在有可以刷的“牙齦”,而非可動組織“黏膜”,才不會造成食物容易堆積在植體周圍、又無法清潔,進而形成 植體周圍炎。植牙不會蛀牙,但跟自然牙一樣會牙周病,除了口腔衛生這個因素外,植體周邊是 否有適當的軟組織環境,也是很重要的。 3.創造良好的植體周圍環境 硬組織 (骨頭)不夠就想辦法補骨頭, 軟組織 (少了牙齦)環境不理想就想辦法創造牙齦,現今軟硬組織的術式已經幾乎可以解決9成以上病友的問題,唯有 植體周邊環境理想 及 良好的身體健康,人工植體才能長長久久伴你一生 第一大臼齒為人工植體,可見植體周圍軟組織健康,硬組織飽滿,選擇適當大小的植體才能轉接出形態最接近自然牙的假牙。 4. 選擇 適當大小的植體 ,並植入在最理想的 位置 地點很重要。粗細也很重要。這是人工植牙是否能在口內長久存活下來的關鍵因素,唯有經過審慎的評估及治療計畫的討論,才能為每位病友量身訂做最適合的治療計畫。  5. 定期回診 及清潔保養 當我們非常努力的將手術完成,假牙裝上去後,術後的維護就變成一輩子的事情了。連不會每天開的車子,每年都需要定檢了,更何況是一天會伴你吃三餐的牙齒呢。 願大家都能找到合拍的醫師,重建缺牙,大口享受生而為人最大的樂趣:美食。